学术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中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中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
日期: 2018-11-12  信息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年11月9日至10日,“中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环境政治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共同举办。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昌明教授主持,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副校长谭保才教授、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盖玉强研究员、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崔桂田教授分别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外交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湖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大同大学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等单位的近50位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围绕“新世纪以来我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建设及其挑战”“新时代语境下的环境政治学话语建构与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在环境治理中的建构性影响”“国际气候政治与中国引领性影响”“全球环境治理反思与红绿融合新进展”“环境正义与农村环境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对于“新世纪以来我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建设及其挑战”议题,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从学术论著、国外名著译介和主要学术活动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2010年以来我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新进展。郇庆治认为一方面环境政治学作为一个比较政治学分支学科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事实上已经得到确立,另一方面它的进一步学科化发展还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客观性制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研究员强调,我国的环境政治经济学话语建设要特别注意话语语言的国际可沟通性与体系完整性,以及着眼于国家未来战略需要的超前性;湖北大学刘然教授着重从政治学理论的层面阐述了强化环境政治学基础性概念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应突出环境政治学的“政治”层面或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孙凯教授和复旦大学张春满副教授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国际(全球)环境政治学在欧美的学科研究进展以及在我国高校政治学相关专业中的教学研究情况。

对于“新时代语境下的环境政治学话语建构与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在环境治理中的建构性影响”议题,南京林业大学曹顺仙教授系统梳理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时代”语境下的话语理念,认为这些新理念应该逐渐被吸纳到既存的环境政治学话语体系,以便能够“接着说”“讲好时代故事”;南京工业大学黄爱宝教授以“生态幸福观”的理论阐发为例分析了如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来界定或重构当代中国的环境政治话语体系;青岛大学丁金光教授系统阐述了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贯彻实施如何切实推进了国际气候治理,并提出通过进一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来丰富完善绿色“一带一路”的政策建议;复旦大学包存宽教授提出要从基本目标的重新界定和目标实现路径的重新发现入手,打造一种全新的“环境(公共)管理学”,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阐述可以为此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鞠昌华副研究员则认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其他绿色话语体系的关系需要做更为系统明确的梳理,从而阐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及其传播的必要性。

对于“国际气候政治与中国引领性影响”“全球环境治理反思与红绿融合新进展”议题,中山大学王学东副教授强调,大家必须注意到国际气候变化应对政治现实与各行为体话语体系构建及其影响间的“时间差”,也就是说,着眼于发挥我国在未来气候变化应对谈判与公约落实中的引领性角色,大家必须做到超前思考如何成为国际气候变化应对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新知识型权威”或“引领者”;河海大学刘贺青副教授从人事安排、工作人员观念改变和机构活动等三个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嵌入”相关国际组织的过程、机制和主要经验;外交学院董亮助理研究员系统分析了国际环境政治研究话语的演进过程及其趋势,认为其存在着比如跨学科研究特色明显、焦点性知识点更新快和重要时间节点趋于频繁等值得注意的现象;山东大学李昕蕾副教授从环境政治学视角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资源治理体系的立场演进过程,以及随着我国对全球自然资源需求量持续上升所带来的诸多方面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聪聪博士具体阐述了欧洲主要左翼政党(左翼党、社会民主党和绿党)对于当代生态环境挑战以及“社会生态转型”政治与政策的立场;北京大学博士生刘琦论述了拉美“超越发展”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左翼理论的源起与主要政策观点。

在闭幕式环节,郇庆治对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与成果作了学术总结,认为会议发言、评论和讨论集中展现了我国环境政治学研究在生态政治理论、环境社会运动与政党、政府环境政策和国际环境治理与合作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其中的许多选题或观点可以成为未来几年中环境政治学学科的新生长点,并强调我国环境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前所未遇的“窗口机遇期”,为此,尤其需要深入思考“如何理解与发挥环境政治学在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中的独特地位或贡献”“环境政治学如何更主动关注与汇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时代的“大政治’”“环境政治学如何促进国家(地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及其现代化(比如山东省的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或新旧动能转化)”等三个基础性问题。

 

编辑:凌薇

责编:山石


返回